加强改进地名管理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文章来源:绍兴市民政局 转载时间:2018年6月14日
原文链接:http://www.zjsxmz.gov.cn/art/2018/2/23/art_15680_1208896.html
地名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加强地名管理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体现。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迅速推进,社会各界使用地名频率越来越高,对快速获取和传递地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地名公共服务的需要越来越广泛和迫切。切实做好地名管理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地名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还包括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企业事业单位等名称。地名的命名、更名由地名管理部门负责承办。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更名,由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部门共同协商承办。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其命名、更名由该专业部门负责承办,但应事先征得地名管理部门的同意。民政管理部门(或地名委员会)是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工作。
根据地名管理的职责,地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和上级部门关于地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地名管理的各项行政职能和技术手段,审核、承办地名的命名与更名,设置地名标志,管理地名档案,提高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向社会提供准确、规范、完善的地名信息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地名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意义
1.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地名规范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国内外经济运行速度明显提高,经济活动节奏日渐加快,从天空到陆地,从现实到网络,各种交流交往活动的深度与广度、频率和空间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地名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使用频率大幅提高,经济建设对地名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快速获取和传递地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镇新地名产生数量之多和旧地名变化之快前所未有,加强城镇地名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2.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交活动的增多,对地名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交流交往活动越来越多,交流交往范围越来越广,对地名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就群众外出旅游和经济社会交往来讲,现在的活动频率较之改革开放前就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活动的范围更是从本县扩大到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群众国内外交流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对地名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地名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3.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加速转变,对地名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公共服务已经进入社会各个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地名是信息化时代最基础的信息资源。地名信息是进行社会管理和开展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现实性强、处理系统先进的地名数据库,努力提高地名信息化水平,不但可以对全县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而且对强化政府服务能力、公开地名信息、实现地名资源社会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地名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国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人民群众对地名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地名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地名管理体系总体水平低。虽然当前地名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但地名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较低。首先,地名基础工作还相当薄弱。地名信息数据采集和更新机制有待完善,地名信息处理系统开发滞后,现有的地名信息数据不全,数据交换和上报、汇总、更新难度大,地名信息化服务便捷性、可用性、准确性还需提高,地名信息化服务水平仍落后于信息社会发展;其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地名是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一项工作,对队伍建设有很高要求。目前地名人才储备基础还相当薄弱,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远远滞后于工作发展;第三,有的地方地名名称使用混乱,品位不高或是地名命名更名程序不按规定程序办理,还存在随意性大、违规使用地名等问题;第四,地名标志设置不规范,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仍有待完善。
2.地名工作社会认知度低。地名工作不是政府工作的热点,在有些地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地名公共服务社会认知度不高,参与力量薄弱,不能有效聚合社会资源,扩大地名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推进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对地名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普遍认知,对历史地名的保护意识淡薄,在经济开发和城乡建设改造中,许多老街巷、老村落、老建筑不断消失,致使一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或变更、或消失,亟需进行抢救和保护。
3.地名管理协调机制差。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特别是在我国地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虽然各地设有地名委员会,但其组织、指导、协调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地名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不畅,有单位对地名工作推诿,甚至无视,一些单位建设过程中对地名设置、更改不主动申报,随意性很大,比如我县磕山路改扩建,建设部门未经沟通就取名为新中路南段建设,造成路名与门牌号等的冲突。
4.法律依据薄弱,执法力度缺失。目前地名管理条例、细则、规定中的部分条款已经老旧,且不能适应目前工作需要。一是我国现行的《地名管理条例》是1986年颁布实行的,其中地名管理体制、管理范围、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规定都存在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二是部分条例、细则、规定的行政处罚力度不够,致使部分开发商在心里引不起高度重视。民政部门没有设置地名类行政处罚项,地名管理部门不能对违规单位实施处罚,且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相应的执法人员,地名监管不到位。
四、提升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打牢工作基础。地名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能。做好地名工作,根本在认识,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地名职能部门要增强做好地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地名工作,特别是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做好地名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制定完善地名管理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理顺地名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向社会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要优化思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力度,在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为地名管理,特别是地名设标和信息服务等重点工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要充分调动和依靠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地名工作,特别是地名规划、城乡设标、信息化建设和地名遗产保护、文化传播等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地名管理服务工作的社会参与度。
2.统筹规划协调,优化总体布局。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任务,推进服务必须注意时间、空间、内容上的统筹协调,综合规划。一是地名工作者要不断深化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内容、任务、内在联系的认识,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工作,优先发展本地区最需要的地名服务,要有机统一的推进地名工作的协调进展,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二是编制城市地名规划,要突出以人为本、好找好记、规范有序、名副其实、雅俗共赏、内函优美、方便实用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尊重历史、照顾习俗、注重实用。
3.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地名委员会要建立健全地名联席会议制度、专家研讨制度,积极推进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地名规划衔接、重大建设项目命名等问题上,共同推进落实。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提高地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互通有无,形成工作合力,发挥社会效益,共同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作。
4.规范监督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面对当前地名管理形势复杂化,各级地名管理部门应当承担起管理、采集、发布及时、准确的地名信息的责任。这需要各地各单位及时完善地名法规,为地名信息的管理、收集、发布提供法律依据,做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提高地名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各地区应该针对地名管理、服务出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对策,及时完善地名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地名管理的执法力度。同时,要依法加大对不法行为的监管力度,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沟通,与民政部门联系形成督导、协调组,共同纠正违规行为,充分体现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管理地名工作。
5.丰富工作内涵,弘扬地名文化。继承和弘扬地名文化,对于研究华夏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文明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繁荣文化事业,营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软环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地名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越来越关注,对地名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全国不少城市和县乡,将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老地名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如《济南老街老巷》、《杭州街巷里弄》、《天津地名文化》、《成都地名掌故》、《故都印记—南京地名文化解读》等,就是很好的做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在新生地名命名中高度重视其文化品位,这是地名文化建设的新趋向,也是地名功能的新体现。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弘扬地名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